-
服务外包企业信用体系待建
发布日期:2015-10-09责任编辑:点击: 次
服务外包产业对经济转型、驱动发展和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发挥独特的作用。由于服务外包企业一般具有固定成本投入低、提供的是中间(或过程)服务产品、行业覆盖面广等特点,某种程度上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要建立相关行业标准或市场规范比较困难,因此出现一般企业规模难做大、盈利空间不显著的现象。
如何确保服务外包产业持续健康的巩固与发展,抓紧建立服务外包企业信用记录和信用评价体系至关重要。这一方面能帮助发包商科学选择优秀服务商,另一方面也能促使服务商提高对市场的“自适应”能力。
目前在考察服务外包企业的交付能力方面,业界已经有CMM系列等产业成熟度模型和标准;信息安全方面,ISO系列体系能够全面评估企业的安全等级和水平;在企业信用方面,却仍未形成一套科学、完善、高水准的评价体系来综合考量企业的信用水平及等级。国际上广泛采用并相对成熟的企业信用评级体系,除标准普尔、穆迪、费奇等几个核心机构外,还有A.M.Best公司、KMV、LaceFinance等机构,其所针对的都是债务人评级、商业银行贷款评级、银行财务实力评级、政府信用评级。
现在国内企业信用评级体系主要由商务部、金融机构及相关第三方机构出台的一系列信用评级体系和标准组成,侧重点包括金融机构资信评级、贷款项目评级、企业资信评级、企业债券及短期融资债券信用评级、保险及债券公司等级评级等。在具体的评级方法上,偏重于定性的分析方法,从安全性、收益性、成长性、流动性和生产性五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例如商务部提出的“3+1”诚信评价体系将参与市场交易的各类企业的债权管理信息、债务和合同履行信息、公共记录信息、财务信息收集起来,经过科学、合理、公正、权威的评价,分别确定其诚信等级并予公示的一种制度;此外,中国各类商业或政策银行将企业信用评价对象列为已经或可能为之提供信贷服务的非金融类企业法人,通过对客户的偿债能力作出全面判断。从总体上看,国内外所有企业信用评级均集中在企业资产和财务审查层面,用于企业贷款、征信等用途,对提升发包商选择及考核服务商的诚信水平、降低项目风险的参考价值十分有限。
目前国际上还没有成熟通用的服务外包企业信用评价标准,普遍意义上的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又不能完全吻合服务外包企业信用评级的客观需求,难以准确科学地为发包商选择服务商提供更有效率的决策支持和依据。发包商只能基于自身经验和理解,在发包前期通过反复的沟通、企业历史案例调研及客户的第三方证明等角度对企业的信用进行考核,无形中增加了发包商的运营成本,而且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信息不对称和不畅通等也导致考核的难度较大、风险较高。在全球外包市场上,中国服务外包企业在商业信誉建设、国际形象和品牌等方面均处于弱势,某种程度上阻碍和限制了我国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和企业的壮大。
2014年初,在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上海服务外包交易促进中心会同委员会众多境内外专家,历经一年的调研、论证、编写、修改、完善,美国IAOP国际外包专业协会和邓白氏集团、印度的NASSCOM以及华夏邓白氏公司的专家与我们进行多次交流探讨。在此基础上,我们编制了服务外包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标准(第一版)》,并于2014年12月在上海举行的中国服务贸易协会年会上正式发布。该信用评价指标由基本信息、基本素质、业务能力、财务信用、社会信用、客户信用等6个一级指标及22个二级指标,51个三级指标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