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企民企信用评级各有侧重 未来评价标准将趋一致
发布日期:2015-10-12责任编辑:点击: 次
在信用评级实务中,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考量重点不尽相同。对国有企业,要重点强调对其资源把控能力、获取外部支持能力的分析。而对民营企业,应该重点关注其公司治理、关联主体及财务数据的真实性。业内人士认为,伴随混合所有制的推进和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建立,未来对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应该采取同质化的评价原则和评价逻辑,信用分析上的侧重点和评价标准将趋于一致。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中国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行业分布、整体规模上差异明显,而这两者是影响企业信用水平的关键因素,因而造成了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信用风险整体水平上的差异。
在信用评级实务中,对两类企业的考量重点也不尽相同。中债资信金融业务信评委主任李欣告诉本报记者,在考量财务表现对国有企业影响的同时,要重点强调对国有企业资源把控能力、获取外部支持能力的分析。而在对民营企业的评级实务中,应该重点关注公司治理、受评企业的关联主体及其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不过,展望未来,李欣认为,伴随混合所有制的推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交叉持股、相互融合,将模糊所有制之间的边界,在竞争领域内将表现得更为明显。从长期来看,除数量极少的公益性国有企业之外,对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应该采取同质化的评价原则和评价逻辑,信用分析上的侧重点和评价标准将趋于一致。
两类企业
融资约束不尽相同
“在现行经济制度下,经济主导作用、调控目标落实载体、行业分布属性等维度的特征使得国有企业无论在获取自身经营资源还是获得外部支持的广度和深度上,相对于民营企业都具有更突出的优势,进而使国有企业具有更为优质的外部信用环境。”李欣表示。
具体来看,在国有企业内部,经营目标和职责认定上的差异主导了其获得政府支持可能性和支持力度上的分化。公益性国有企业强调社会责任和公益性质,获得政府支持的可能性和力度最强;混合性国有企业需要兼顾利润及社会利益,当其自身实力无法支撑政策性职能时,政府通常会采取相关措施,但获得支持的可能性和力度将明显弱于公益性国有企业;竞争性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是市场经济的有机构成,公平参与竞争,获得政府支持的可能性和力度最弱,但在资源获取维度上仍然强于民营企业。
总体来看,民营企业与竞争性国有企业类似,基本不会获得政府提供的直接经济支持。不过,在民营企业内部也存在一定差异,出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增长等方面的考虑,大型优质民营企业获得地方政府维系的软环境改善和直接提供的政策优惠、财政补贴的可能性更大,容易形成良性循环。
与此同时,融资环境是企业外部信用环境的重要构成,是信用风险分析中的重点环节,体现出企业资金配置能力的高低。国有企业外部融资环境相对较为宽松,体现在融资规模、融资成本、融资期限结构等多个维度上,其中,中央国有企业因其分布行业的属性和重要性,获取金融和信用资源的能力最强,融资环境最为宽松。
李欣认为,民营企业普遍面临较强的融资约束,尤其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下,民营企业融资环境收缩更为严重。民营企业通常难以获得足额长期债务融资,短期资金供给与长期资金需求之间存在期限上的不匹配,同时,部分民营企业出于财务费用控制的考量,还会选择使用短期债务融资满足长期资金用途的情况,两者共同作用导致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短贷长用的问题,而这更会助推其流动性风险的加速暴露。
重点分析国企
把控资源和获取支持的能力
在李欣看来,目前国有企业行业分布主要集中在产业链的中上游环节,通常具有资本密集度高、竞争激烈程度较低的特点,有助于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行业分布、资金运作能力、自身发展积淀等方面的特点也使国有企业的经营体量明显大于民营企业。相应的,民营企业分布的行业竞争性较强,企业整体规模较小,因此整体信用风险水平仍高于国有企业。
在信用评级实务中,在考量财务表现对国有企业影响的同时,要重点强调对国有企业资源把控能力、获取外部支持能力的分析。对此,有业内人士分析称,国有企业是政府“有形之手”的一种外在表现,政府作用和政府意志仍会对企业经营决策和经营业绩产生影响。除公益性和混合性国有企业因承担社会责任、公益职责而导致其经营绩效、财务表现受到影响外,竞争性国有企业也可能面临由于政策传导而带来的效率损失、利润侵蚀。财务表现无法反映国有企业的全貌及其职能定位的特殊性,而上述“职能性”损失通常也难以预测,且政府通常配套直接或间接的外部支持。
具体到财务风险方面,受融资环境的影响,对于重点行业、关键领域的中央大型国有企业,其流动性风险分析权重可以适度降低。李欣认为,在政府干预国有企业决策的常用手段中,资产划转或将对国有企业持续经营和竞争能力构成显著影响,进而对其信用品质造成实质性提升或弱化,但一般情况下评级机构难以对政府的资产划转行为做到有效的前置预测,但应对其保持及时跟进,评估相应影响。
重点关注民企
公司治理和财务规范情况
而在对民营企业的评级实务中,应该重点关注公司治理、受评企业的关联主体及其财务数据的真实性。
“大型民营企业多采取集团化管理模式,尽管集团内各家企业都是具有同等法律地位的独立法人实体,但民营企业家族治理模式和现代管理意识的匮乏往往模糊了集团内各成员企业之间的边界,关联担保、关联购销、关联资产转让等行为非常普遍,成员企业间的信用品质并不独立;而民营企业在公司治理上的问题还会带来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情况。”李欣表示。
就财务风险本身而言,在整体融资能力受限的大背景下,民营企业较低的杠杆率不一定能代表更优的资本结构或是更多的融资空间,在信用风险分析中,应重点关注民营企业短期流动性风险、资金周转和资产变现能力。同时,盈利能力是民营企业获取外部流动性支持的关键因素,对于盈利能力弱的民营企业,要进一步加大财务风险对其信用水平的约束的考量。
展望未来,随着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的建立,经济、法制体系的完善以及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外部信用环境、融资环境将在长期维度上趋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行为的淡化和退出将导致国有企业获得政府支持的可能性和力度逐步弱化。
“长期看,除数量极少的公益性国有企业之外,对于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应该采取同质化的评价原则和评价逻辑,信用分析上的侧重点和评价标准将趋于一致。”李欣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