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动态

公民的道德基石

发布日期:2016-06-13责任编辑:点击: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传承数千年的优良品质。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把诚信作为处世的基本准则。什么是诚信?简单而言,就是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必须信奉和追求的核心价值之一。诚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既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底线,也是社会运行的基本条件。

在最开始,“诚”与“信”是分开使用的。“诚”的本意是:真实、诚恳。早在先秦诸子的散文中就有对“诚”的论述,《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诚”的基本内容是真实和诚恳。《说文解字》认为“人言为信”,在古人的祭祀活动中,信指的是在祭祀时人对神灵和祖先说的话,格外受到重视。后来,信的含义延伸开来,不仅是对神灵说的话要算数,而且是对每个人都应该说话算数,正所谓“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认为诚信是每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孟子更是认为诚是人类最高的精神。在春秋战国时期,诚信已经逐渐成为治国者和平民老百姓们遵守的道德规范。及至宋明时期,“诚信”思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少思想家从修身及立业的角度丰富和发展诚信的内涵。

诚信为何这么重要呢?我们倡导的诚信,首先是要以诚待人、以信取人。诚实守信是一个人最主要的道德品质,是个人不可或缺的无形资产。如果失去了诚信,之于个人是失去了立身之本,之于社会便是失去了运行之轨。而且,随着社会的蓬勃发展,诚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在企业理念里,如果一个品牌要获得社会的认同,就必须始终坚守诚信,才能铸造金字招牌。在政府理念里,如果一个政府要获得人民的认可,就必须始终恪守承诺,才能赢得人民的维护和信任。

诚信,一个古老的词语,是人与人交往的立身之本。我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注重“诚”的品性,强调以诚待人、以信取人。我国历史上因诚信而流传的故事不胜枚举,“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韩信报恩”等都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必须信守承诺。由此可见,诚信在中国传统社会是君子生活方式的特征之一,是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规范。我们现在谈诚信,是指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说话、做人做事言行一致的行为方式。一个人讲诚信,首先得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

商业诚信在古代中国尤为重要。管子主张“是故非诚贾,不得食于贾”,意为做生意最基本的门槛就是必须诚信。历代王朝治理中,也都对诚信经商非常重视,出现了以晋商、徽商、粤商为代表的诚信商家和以北京同仁堂、瑞蚨祥为代表的百年老字号的诚信品牌。企业对诚信的坚守,是无形的资产、无言的招牌,终会得到市场的慷慨回报。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诚信经济”。

然而,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似乎习惯用金钱来衡量一切价值,一些领域开始出现见利忘义、诚信缺失的问题。这些商家为了追求最大利益,丢失了诚信为本的理念,弄虚作假、不讲信用。他们即使得到了短期的经济利益,一旦被发现,也会失去曾经辛苦建立起来的金字招牌。